夏斌
一、存在问题
(一)生态碳汇方法学单一。林业及湿地碳汇方法学是在树林管理和保护中,通过理论和实践,测量和监测树林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固碳储量和碳流动。目前全国已开发的生态碳汇项目方法学主要是林地碳汇方法学,实施对象为人工乔木林、竹林,由于专业要求高,演算方法相对复杂,导致生态碳汇产品相对单一。对于灌木等树林、湿地、草地等固碳能力较强的生态系统至今未有相关碳汇方法学,难以通过碳汇市场进行交易。
(二)未建立省碳交易市场。现在生态环境部负责全国碳排放市场,我省暂未建立全省统一的碳排放市场。近几年,全省生态碳汇交易主要由地方少数需求单位和林业生产单位自主开发、实施与管理碳汇项目,存在着碳交易量小、有些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缺乏省级乃至全国层面的统筹规划与监管机制,难以保证项目质量和真实性。
(三)申请碳排放企业较少。目前全省生态碳汇购买需求主要来自减排企业或单位的公益责任或社会责任,而多数企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意愿较低,以自愿支付方式购买生态碳汇的市场相对有限。这些企业要持续在欧美市场立足,就必须绿色低碳发展,加入碳汇市场。目前,全省存在碳排放交易主体、交易产品、交易模式相对单一,甚至部分企业对碳排放至今未有清晰的概念。
二、相关建议
(一)丰富生态碳汇方法学。目前我省全省林地保有量1078.95万亩。根据土地二调数据显示,全省湿地总面积4230万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2925万亩,人工湿地面积1305万亩。因此,我省林地、湿地孕育着大量的生态碳汇潜能。建议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特别是加强天然林次生林及各种林木、湿地等碳汇项目相关方法学开发。开发的方法学要力求可操作性强、测算使用简单,能够便捷计算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固碳价值,提升树林、湿地等碳汇交易可操作性,为推动实现全省碳减排生态价值奠定理论基础,为全国做出试点、表率。
(二)建立全省林业碳交易市场。一是建立以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工信厅等单位组成的碳交易机制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健全碳交易相关地方配套法规及政策。三是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碳市场交易中心,交易中心要简化生态碳汇项目交易流程,降低项目开发成本,提高生态碳汇项目开发积极性。
(三)激发生态碳汇的需求。积极鼓励重点排放单位及控排企业、外贸企业进入省碳排放交易市场,优先购买、使用合格的生态碳汇进行减排履约,尽快让生态碳汇通过碳交易获得市场货币化化补偿。建议相关单位调整控排企业尤其是高能耗企业初始碳配额发放数量,建立有偿获得初始配额发放方式,增加其对生态碳汇的需求,激发社会各界对生态碳汇的有效需求,积极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作者单位: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议回复】省生态环境厅将按照国家及生态环境部的工作部署,落实碳定价政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一是全力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按时保质完成八大行业碳核查工作,为全国碳市场提供扎实数据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为企业、单位参与CCER市场交易、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做好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研判国际形势,开展欧美碳定价机制、欧盟脱碳方案对我省产业、贸易等方面研究。三是积极开拓创新。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出台我省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探索研究我省绿电、绿证在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进程中的应用。结合我省产业特征,开展钢铁、化工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配合发改等部门建立我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